*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。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刘培林(浙江大学区域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)
60s要点速读:
1、从长期来看,中国经济最主要的不是内需的问题,是提高可支配收入水平的问题。2021年中国居民五等分收入组当中,最低的两个组分别占全国40%,涉及到5.6亿人,这5.6亿 人的人均收入是每个月1116元,在这样的情况下,大家难以满足日常体面的消费,更谈不上新能源和住房。
2、中国要改善治理,要从两个国情出发。一个国情是中国人口规模巨大,相比于一个大洲。中国现在2800多个县级单位,平均下来一个县级单位有50多万人,50多万人放到国际上也是有一定体量的国家。
3、另一个国情,如果我们的人口多,大家发展都差不多,均值化了,那也简单,但恰恰中国内部差距大,无论是自然地理,还是人文习俗,或者资源禀赋,发展水平,差距都比较大。
正文:
中国要改善治理,要从两个国情出发。
一个国情是中国人口规模巨大,相比于一个大洲。中国现在2800多个县级单位,平均下来一个县级单位有50多万人,50多万人放到国际上也是有一定体量的国家。另一个国情,如果我们的人口多,大家发展都差不多,均值化了,那也简单,但恰恰中国内部差距大,无论是自然地理,还是人文习俗,或者资源禀赋,发展水平,差距都比较大。
从这两个国情出发,我认为中国要改善治理,首先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,我们注意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新提出,把实践作为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,这一点非常重要,实事求是也是党章的明确要求,今后五年,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。
结合这几年防疫和经济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,坚持实事求是还有一个意义,就是能消除内生的预期冲击,从经济学上讲,预期很难说是完全纯粹外生的,并不是火星撞地球这样外生的。预期很大程度上都是内生于政策体系,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实事求是,能够保持政策的相对连续性和稳定性,这其实是稳预期最重要的法宝。
基于两个国情的另外一个政策建议,我们不是要激励基层怎么样, 最主要的是让基层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权。两个国情决定了不可能什么都靠集中统一决策,因为无论是信息的收集处理,反馈能力,还是决策能力,其实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机构能够做出及时的、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政策。正是因为这样,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敢担当和善作为。
我特别提醒大家注意,后面还有两句话,一个是查实情,一个是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,这些话应该是多年来听上去让人耳目一新的话。
我们现在搞好治理,有上级和下级政府,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实是在上级政府,上级对下级的指挥机制能不能形成一个包容审慎的决策指挥机制。具体来说能不能有容错机制,如果什么都是一票否决,下级政府是不敢担当的,也没有办法善作为的,也没有积极性查实情,也谈不上贯彻落实了。
去年以来居民杠杆率开始下降,我认为居民部门的这种谨慎性的储蓄行为应该是一种临时性行为,长期来看还是有消费潜力的。我非常主张给居民发消费券,甚至直接发现金。
疫情以来,有过各种形式的消费券,但是我觉得力度不大。从经济政策的原理上讲,直接把补贴发给居民个人,让个人拿到这些补贴在市场上挑选合适的服务商,有利于促进竞争,提高有限的补贴,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率。
但从疫情以来,我们也可以看到,好多时候我们愿意把补贴发给地方政府,或者是企业,或者是某个行业,通过中间机构发放。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,但这种发放是事倍功半,为什么?我们最终补贴是为了补贴人,把钱给到中间机构起不到最好的效果。
经济是一个循环,这个循环和炼钢炉一样, 炼钢炉要检修的,必须做好准备,把钢水放出来。最近这几年经济是突然没有预期,没有准备的情况下,这个炼钢炉停了,会导致一包钢水憋在炉里面,要想重启,必须把这个炉划开,钢水流出来,要做很多准备工作。这样的情况下,如果我们立足现实,最近好多中小微企业都停业了,装修的店面没了,要想重新启动,都得重新谈合同,重谈生意,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。这样的情况下,我也认为应该给居民发补贴,这也是一种启动经济循环,要有一种与常态下启动经济非常不一样的政策。我认为给居民直接发消费券,甚至发现金,应当成为政策选项之一。
但从长期来看,最主要的不是内需的问题, 是提高可支配收入水平的问题。2021年中国居民五等分收入组当中,最低的两个组分别占全国40%,涉及到5.6亿人,这5.6亿 人的人均收入是每个月1116元,在这样的情况下,大家难以满足日常体面的消费,更谈不上新能源和住房。
要立足于今后五年看,我们必须要投资人,提高生产力。要畅通老百姓参与的通道,让大家在参与现代化的过程能够融入进去,实现比较体面的自我发展。这样才能让内需和消费需求实现可持续的增长。
(整理自刘培林于2022年12月28日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的发言,未经本人审定。)
网易财经智库(微信公号:wyyjj163) 出品
网易财经智库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,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,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,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,进行理性、客观的分析解读,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。欢迎来稿(投稿邮箱:cehuazu2016@163.com)。
Copyright 2015-2022 欧洲创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